• 全館消費滿499元超商免運,滿999元宅配免運(偏遠地區與離島另議)
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【居家】東西總是越收越多?別再誤把「收納」當「整理」

【居家】東西總是越收越多?別再誤把「收納」當「整理」

我們都知道在工作中,面對凌亂的桌面會讓你效率不彰、心情不好,花一點時間把辦公桌整理乾淨,能帶來心理上的舒適。對你來說,「整理」是什麼?

其實,「整理」的真正意義是「確認關係」,#確認你與物品的關係。

 

《丟吧!成為更好的自己》作者山下英子指出,會儲存大量物品的人的心理狀態,都是源自於「恐懼」:

 

1. 逃避現實

整理過程勢必要面對一連串的自我對話:「這之後會不會用到?」「這對我來說需要嗎?」這個過程會讓人感到無比掙扎,要一一檢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,無非也是一種「面對現實」。

 

2. 太執著於過去

在整理過程中,我們內心常會有許多小劇場出現:「這是我國中全校第一的獎牌」「這包包當初買的時候很貴」物品被我們賦予各種價值,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「實用性」:它現在還有沒有同樣的價值呢?我們應該要把焦點從過去轉移到現在,注重物品對於「現在的自己」有沒有存在的意義,不要再對過去依依不捨了。

 

3. 對未來感到不安

對物品的去留難以取捨「或許過一陣子會用到」,所以家裡的東西才會越堆越多。都是因為害怕將來無法取得同樣的物品,最後只好透過不斷購買和囤積來消除不安。

 

 

怎樣才能克服心理恐懼,讓我們不再儲存物品呢?

就是以「減法」的心態思考,做到斷絕物品、捨棄物品、離開物品的「斷捨離整理術」。

 

1. 生活的主角是「自己」,不是物品

就算是還可以用的東西,只要自己沒在使用,就沒有留下來的意義。

 

2. 「總有一天」「不能浪費」都不可考

我們總是覺得東西「總有一天」會用到,所以收納起來,但到了要用時卻忘了。挑選留在身邊的物品,最重要的基準就是「現在」,若哪天真的需要,到時候再想辦法就好。

 

3. 篩選物品的三步驟

藉由自問這三個問題,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與物品間的關係。

.這物品是不是必要的?

.這物品適不適合我?

.這物品會不會讓我感到快樂?

 

首先,捨棄對於現在的自己「沒有用的東西」(不要),接著再去除自己「不適合的東西」(不適),最後才是刪掉「不喜歡的東西」(不快)。剩下的,就是對現在的自己需要、適合,且讓心情好的東西了。

 

資料來源:《丟吧!成為更好的自己》,時報出版 / 綠大師

圖文整理:綠大師



上一頁 下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